abc

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/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
来源: 大公文匯網   日期:2024-12-17 01:07:05  点击:19527  属于:中国新闻

       圖:15日,「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」4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主要負責人走進山西臨汾,探源中華文明。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前合影。\大公報記者楊奇霖攝

      「融通中外·讀懂中國」。12月15日,「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」4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主要負責人,走進山西臨汾,探源中華文明,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故事、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地進行國際化創新交流和有效傳播。有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表示,中國故事的講述要接地氣,引共鳴,希望藉此機會與世界各地華文傳媒同行互相溝通,共同提高,為做大做強華文傳媒發揮更大的作用。\大公報記者 楊奇霖

      「問我祖先在何處,山西洪洞大槐樹。」一曲民謠,記錄了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,也賦予了山西臨汾「華人老家」的根祖情結。據史載,元末明初,臨汾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、歷時最長、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,如今的大槐樹移民子孫繁衍遍布中國各地,並輾轉遷徙海外。臨汾被世界華人當成「家」、稱為「祖」、看作「根」。在「根」的引領下,每年有數以萬計的華人踏上歸途,尋找的不僅是地理上的坐標,更是那份由血脈相連、文化傳承所賦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。

      「講述中國故事要接地氣引共鳴」

      「來山西臨汾,可以說期待已久,也提前查閱了相關資料,但是踏上這片土地後,覺得歷史厚重,內涵豐富,收穫了很多驚喜,對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滿了期待。想說一句,『華人老家』我們回來了!」羅馬尼亞《歐洲僑報》社長高進是一位資深新聞人,他把此行看作考察也視為學習,「中國故事的講述要接地氣,引共鳴,也希望藉此機會與世界各地華文傳媒同行互相溝通,共同提高,為做大做強華文傳媒發揮更大的作用」。

      陶寺遺址位於臨汾市襄汾縣,年代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,是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」確定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,被學界認為是「最初的中國」。這裏先後出土各類文物5500餘件,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。在陶寺遺址隨葬品中,發現了大量表明社會地位和身份的禮器,以及代表禮儀制度的儀仗器物等。

      「我太喜歡陶寺了,我們《北歐時報》的Logo就是用龍代表華人,寓意龍的傳人在北歐傳遞雙邊文化,溝通有無,促進合作,增進友誼,這次在陶寺看到了彩繪蟠龍陶盤,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,真是相見恨晚。」瑞典《北歐時報》副社長趙娟告訴記者,在陶寺遺址,她感受到最初的「中國」,也了解「禮樂文明」的初步形成,這趟參訪,彷彿開啟了一場與先民的對話。

      創新展陳 賦予文物生命力

      2024年11月12日上午,陶寺遺址博物館在萬眾矚目中正式開館。在這裏,創新展陳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,陶寺遺址博物館的科技範兒讓參訪團感到震撼。

      「裸眼3D技術讓參觀者無需設備即可穿越時空,身臨其境體驗陶寺先民生活與勞作場景,智慧屏與互動沙盤亮點頻出,我都體驗了一把,非常棒!」駱南輝是馬來西亞《光華日報》的董事,他表示,「博物館這些科技元素不僅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,更讓參觀者沉浸於陶寺文化獨特的魅力之中,使博物館成為活力四溢的文化殿堂,每個角落都訴說着動人歷史故事。」

      加拿大《環球華報》社長司曉紅說:「陶寺遺址博物館通過巧妙運用光影、數字等新技術,讓文物說話,讓歷史說話,讓文化說話,讓承載中華文化、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活了起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