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加浙传艺考的考生。 通讯员 姜周/摄
昨天,童星林妙可落选北京电影学院初试,消息立马上了热搜。而她此前艺考后接受采访的视频也被翻了出来。视频中,她的摇头晃脑和嗲声嗲气,被网友喷“太浮夸”。
事实上,这段时间全国各艺术院校自主招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,围绕“艺考”的各种话题也不断升温。除了颜值,艺术修养和表演素质等也成了网友讨论的焦点。
在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考点,刚经历了为期3天的艺术类校考面试的考生,明天又要进入文化课笔试环节。校方数据显示,本次考试报名逾25000人次,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。
如果这些考生入学,其中的大多数有可能进入影视制作行业,包括影视剧、综艺等大众化娱乐类型。
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赵建飞已连续10年参加浙传的艺术招考,包括浙传在成都考点、杭州考点的招生工作,面试了近600位考生。
“2017年的高考学生,大多出生于20世纪最后一年,明年将面对的考生就是21世纪的新生代了。”赵建飞认为,生于1999年的艺考生们,他们的人生经历、文化趣味,或将点滴启示往后几年大众文化趋势。
本报特意约请她来说说她眼中艺考生的样子,以及考生的影视修养和阅读趣味。因为,他们既是流行文化的消费者,也可能是未来大众娱乐的生产者。此文是她今年的观察与思考,也是一份真实记录。
五六年前迷韩寒、郭敬明
现在是东野圭吾、太宰治
为了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,也出于了解年轻受众的私心,我会问及学生的阅读情况。
多年以来,考生的阅读状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。
一种不超过幼年的普及版外国文学经典和课程配套读物。这种同学常提及冰心、老舍、曹禺、鲁迅等上过课本的作家;
第二种会在前者的基础上多一些流行读物;
第三种同学会有更艰深广泛的阅读,了解一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,不过这种考生凤毛麟角。
艺考生总是相对热爱文艺一点,第二种考生占了多数,多年以来我也得以从他们这里了解到流行趋势。
五六年前,考生们最爱的还是韩寒郭敬明,会在面试陈述中为自己的偶像的丑闻辩护。
两三年前,莫言是考生口头常会提到的名字,村上春树、余华也是考生们最长情的作家,路遥还在激励着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。
而今年,我最常听到的名字是东野圭吾……东野圭吾……东野圭吾,还有,太宰治。
东野圭吾的推理系小说受喜爱程度令人震惊。说起喜欢的原因,有人会提到他的叙事手法巧妙,但更多的同学是被他小说中的悬疑性吸引,被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打动。太宰治的读者数量略逊,却对作品投入更深。“生而为人,对不起”,以及“这个世界,我先走一步”之类台词,不少考生可以随口拈来。
当然,没有更严谨的调研,这些阅读倾向的真实性还不能确定。作为主考老师,我怀疑东野圭吾、太宰治的流行,村上春树和余华的常青树地位,是被艺考培训机构所引导,不一定是文化流行的真实状态。能肯定的是,即便是被引导的阅读,东野圭吾和太宰治也是今年最容易让学生们着迷的作家。
能窥见艺考生们趣味的,是他们的自主阅读情况。
但学校的语文教育依然成功地引导了考生的文学层级观念,他们通常不会在自我介绍时坦白说“我喜欢看网络文学”,过后却会老实交代自己喜欢看网络上的言情文学,也会在论述时引用到不少网络文学里的内容。
另外,考生们普遍通过手机阅读,高中生为“微微一笑很倾城”、“何以笙箫默”等大IP提供了高点击率。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混迹于贴吧、起点等平台,成为古风、玄幻、言情写手。
艺考生最爱贾樟柯
其实这只是套路
作为培养影视传媒职业人的院校,主考老师总是需要了解学生对影视剧的观摩范畴和看法,由此判断他们的传媒素养。
前几年考生最爱的外国导演是斯皮尔伯格,中国导演是贾樟柯。如今昆汀・塔伦蒂诺继承了斯皮尔伯格的地位,贾樟柯、王家卫、李安则在最爱的华人导演中三分天下,其中贾樟柯略胜一筹。艺术生都爱贾樟柯――这大概是贾樟柯本人始料未及的。我想多年以后,“欠贾樟柯一张电影票”也许能唤起越来越庞大艺考生团体的怀旧情怀。
当然,这基本上是套路。目前盛行的考前突击培训,导致考生们表达高度同质化。他们的趣味被套路云山雾罩,主考老师得智斗套路,才能拨云见日发现一个真实的TA,经常稍加追问就能发现: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影视趣味。
实际上,多数初中、高中生也没什么时间追剧、看电影。他们的影视观摩情况则可以分为反映真实观摩情况的“基本盘”和培训时突击观摩的“动态盘”。“动态盘”大同小异,不值一提。
我感兴趣的自然是基本盘。一部分学生的基本盘小得可怜,影响他们人生的剧,竟是在小学时候看的,而初中、高中的时间完全被功课占领。多数学生的基本盘会包含《好先生》、《欢乐颂》等热门剧和当季热门商业电影。数年以来,各地考生基本盘中最稳定的部分,是好莱坞大片。只有极少数对影视有真爱的同学,才会有超出基本盘和动态盘的观摩,譬如看过全部希区柯克,紧跟美剧、韩综潮流等。
看“脑残剧”这个黑锅
真不该由90后背
所以,我是有点迷惑的――最近有几位名编剧在南方周末上吐槽说,制片方要求剧本“脑残一点”再“脑残一点”,是为了迎合一个亿的90后的趣味。可是高中的90后基本没时间去影响到影视剧流行趋势,他们最多在手机上看看网文。
而就我所在学校的90后大学生而言,学院派教育下形成的趣味刁得很,这两年似乎也就《唐人街探案》、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等豆瓣7分以上的国产电影还能入他们的眼,韩国电影才是他们中的流行。而非艺术类大学,美剧、英剧才是他们的主菜吧。
看“脑残剧”这个锅,真的该90后背吗?
在我看来,很多国产剧不过是主妇们做家务时有一搭没一搭的消遣,或者小商品市场的摊主们聊天做生意打发时间的背景声。
一些编剧和文化人,对部分国产影视剧审美上突破底线的着急和不满,我也能理解。但他们不能被资本言称“迎合90后”这样的说法左右。影视剧作为大众化的娱乐消费行业,并不是哪一种“后”可以轻易左右的。近距离了解年轻人,感受他们的现实和精神需求,或许是创造出既不脑残、又被普遍认同的影视剧的起点吧。
赵建飞
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,1978年生。
教育经历:浙江大学中文系本科、浙江大学美学硕士、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,主持有乡愁文化创意工作室。重点关注方向:影视文化研究;戏剧及影视创作研究。